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赤炎宗日常
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赤炎宗日常 (第2/2页)而五龙山上,花仙岭、碧霄洞、骊山丹宗等修仙势力,皆托庇于沈墨羽翼,皆在地元绝阵笼罩下,都可以算作是他的麾下。
从第二届仙盟修士交流会开始,沈墨为了凝聚五龙山各方势力的人心,让五龙山像玉泉山那般成为一方仙道昌盛之地,在交流会开始前,会安排嫡系赤炎宗和其他修仙势力挑拣出来的各境门人,先行比过一场,而后从中择出最为合适的人选!
因而,这一次代表五龙山参加比斗的五十人中,有半数是赤炎宗弟子,剩下半数则分别来自其他势力,连花仙子都有两只,三阶、四阶各一只。
除了五大道境的斗法厮杀外,交流会还新增了炼丹、锻器、制符、布阵以及酿酒、豢兽、炼尸、养蛊、采矿、培育灵植、炼制傀儡、制作仙馐、裁剪法袍、建造宫殿府邸等等,有关修仙百艺方面的比斗。
虽说不少仙道强者认为,除了修行之外,涉及修仙百艺的皆为小道。
但这些技艺对修仙者的修行,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,数量掌握一门小道技艺,可以为自己赚取大量灵物资源,甚至有可能触类旁通,从小道迈向大道!
此外,一方修仙势力有关百艺的整体造诣,也能反应出此势力的底蕴……底蕴越是深厚,修仙百艺的整体造诣越是高明,底蕴越是浅薄,则百艺造诣也相对的较为低劣。
有关修仙百艺的交锋,并没有修为境界上的限制。
每一门小道技艺就是一个单独的分类,下至锻体境上至真仙境,都可以登台较量。
不过真仙人物都颇为爱惜羽毛,不想与小辈后生较量某门技艺的高低,因此没有一位仙人登台。
而各家势力中,有着一技之长但不擅长斗法厮杀的门人弟子,此时却有了用武之地,纷纷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上各展神通,比拼之激烈,甚至不逊于主会场上各境修士的斗法搏杀!
……
当禹炎转世身焰麟兽和少女丁怡,被袁景带回仙界五龙山时,仙盟修士交流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。
以二人的修为境界,以及新晋弟子的身份,自然不被允许出去乱跑,观摩交流会的盛况,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得待在青云洞天内,直到有了足够的实力才能离开洞天,前往外山门修行!
不过,哪怕只是经过时匆匆一瞥,交流会的盛大场景,还是在焰麟兽和丁怡心中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。
“师尊,我也有机会代表宗门,与各派强者一争高低么?”丁怡在遁光中,用力拽着袁景的衣角一边,怯生生的询问道。
“只要你勤勉修行,当有那一日。”
袁景虽然不怎么待见这位捎带的弟子,但既然已决定将其收入门下,也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,为了让她坚定修行之心,开口勉励道。
其实他心知肚明,以丁怡的资质和悟性,很难在同阶中脱颖而出,几乎没有可能夺得每个道境十人的名额,若是在某一门辅助修仙的技艺上有所建树,倒是还能靠着这门技艺在交流会上崭露头角。
丁怡却是信了袁景的话,眼中满是坚定的点了点头。
袁景将焰麟兽和丁怡带入青云洞天后,先将丁怡送去了外门,她目前还是锻体境修士,得晋升聚气境,登名入册成为内门弟子后,袁景才会正式将她收为弟子。
不过她的资质着实一般,就算有袁景相赠的诸多灵物资源,想要修炼到聚气境也得耗费不短的时间。
而禹炎转世身焰麟兽,却已是二阶妖兽,它愿意跟丁怡签订灵宠契约,是因为它与一头二阶巅峰妖兽争夺一颗灵果时受了重伤,机缘巧合下为丁怡所救,故而才会认她为主。
眼下灵宠契约已被解除,袁景将它带回位于灵虚域的洞府后,喂了它一颗化形丹。
数日后,焰麟兽化形成功,化作了一名六七岁模样的孩童,其五官面貌虽然保留着焰麟兽的部分特征,但跟禹炎已有六分相似!
望着面前的孩童,袁景神情有些唏嘘感慨,沉吟许久,缓缓开口道:“丁怡给你取的‘小火’这名字,只能当做小名。既然没有大名,那你便沿用前世的名字吧!”
“师……师尊,我前世……的名字……”
焰麟兽灵智虽然不低,但前不久才在化形过程中炼化了横骨,说话磕磕绊绊很不流畅。
“禹炎!你前世姓禹名炎,是我袁景的亲传弟子。”袁景摸着焰麟兽禹炎的脑袋,眼中满是慈爱,随后款款道来,向他讲述起了禹炎的生平经历!
之后不久,袁景带着“焰麟兽禹炎”,拜访了升仙湖现任湖主龟万年。
龟万年曾是葬仙海四阶妖王,一千多年前,与明沧、蜃君、鲸覆海、章九九等妖王一道舍弃了葬仙海的疆域,并加入了赤炎宗,得益于“飞升仙界”这一机缘,他也顺利修炼到了神桥境(五阶)。
他生性平和淡薄,喜静不喜动,本无意升仙湖主之位。
只是,根据宗门法度,此等要职每人最多连任两届,共六个甲子年即三百六十载。
而明玉出人意料的迈入了无相境,从升仙湖主一职上退下后,分别由蜃君、鲸覆海接任,之后葬仙海海族出身的神桥境数量不够了,其他大妖尚未成就神桥……妖修一脉寿元比人族修士长得多,但世间一啄一饮自有定数,他们的修为进展异常缓慢,像明玉那般的乃是异类。
若龟万年不愿出头,升仙湖主一职便会落在宗门人族修士身上,为了将升仙湖牢牢掌握在葬仙海海族手中,他不得已下只能接过了湖主一职!
拜访过龟万年后,袁景直接将禹炎留在了升仙湖修行。
升仙湖聚集着赤炎宗所有异类门人,整体氛围对灵兽精怪较为友好,而且有着大量异类改修人族功法的经验心得,禹炎留在此脉修行最合适不过了。(本章完)